從國際上自由港和自貿區的實踐來看,自由經濟制度設計與政府因地制宜的有效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兩大成功關鍵因素。
前海蛇口自貿區作為國家自貿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能否扮演好國家新一輪高水平改革開放之領航員角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前海在自由經濟制度設計以及政府有效作為兩大方面能否取得成功。

作為自貿區的前海,高度的經濟自由必不可少,在自由經濟制度設計方面,可供前海借鑒的經驗很多,其中,因自由經濟制度而獲得巨大成功的香港和新加坡的經驗尤其值得重視。在近十多年的全球經濟自由度排名中,香港和新加坡一直位居冠亞軍寶座,譬如,在今年1月份由美國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發布的《2015年經濟自由度報告》中,香港位列第一,緊隨其后的就是新加坡。據悉,在政府廉潔度、貿易自由度、投資自由度、貨幣自由度及財政自由度等方面,香港和新加坡都十分接近,這兩者的許多經驗和做法的確值得前海參考借鑒。
然而,僅有經濟自由是不夠的,從過去幾十年香港與新加坡的實踐來看,政府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戰略管理和超前引導同樣極為重要,這方面,香港與新加坡有失有得,有經驗有教訓。一直以來,香港的經濟自由度雖然一直超越新加坡,但經濟競爭力卻不敵新加坡,近幾年,香港的經濟自由度都穩居全球第一位置,但其競爭力排名卻節節下跌,譬如,3月17日在北京發布的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競爭力2015年度報告顯示,亞太經濟體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一位的是新加坡,香港不敵新加坡排名第二,而且各種競爭力評比皆顯示,香港的競爭力已經進入了下降通道,以后還會繼續呈現下跌態勢。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經濟自由度排名第一的香港競爭力節節下降?置身香港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雖然香港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且擁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和發達的信息設施,但在人力資本尤其創新能力方面多有不足,從而導致香港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后勁嚴重不足。而香港為什么會形成這樣一種局面呢?根本原因在于港府一直以來過于依賴自由經濟體系,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尤其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樓市、股市等傳統行業的繁榮令港府產生錯覺,以為什么都不管才能保持自由經濟的活力。豈知在表面的繁榮背后自由經濟已經盲目發展到了危險的地步。近十幾年來,香港自由經濟體系仍按慣性發展,雖然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但銀行借出去的錢百分之八十進入樓市成為按揭,除了推高本地樓價,對技術創新和經濟轉型毫無貢獻。時至今日,香港人力資源錯配與創新能力匱乏問題已經積重難返,經濟轉型升級的難度極大。
相反,新加坡政府在積極介入自由經濟體系,引導社會創新,培養和吸引人才,實施有效管治方面成效顯著,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譬如,為鼓勵技術發明人創業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新加坡政府修改法律,檢討政策,出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新加坡政府對經濟的超前引導和有效管理,不但沒有影響其經濟自由度,反而令新加坡競爭力不斷提高。目前,新加坡的各個方面都在緊隨香港甚至已經超越香港,以至香港傳統的優勢產業金融業,也被新加坡追得喘不過氣來。根據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總之,香港與新加坡的自由經濟實踐能夠給予前海自貿區以重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