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成立后,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將疊加享受自貿區的功能和政策,成為國內開放度最高、吸引力最大的改革地區之一,將為經濟社會和企業發展帶來嶄新的機遇。不可否認,前海正在孕育著機會,作為浮沉市場中敏感的弄潮兒,怎能錯過?

前海紅利:稅收“最惠地”、投資者的“天堂”
2012年7月3日,國務院正式下發《關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復》,根據國家批文顯示,前海在現代服務業的稅制改革方面獲得多項先行先試政策。
企業所得稅方面,“在制定產業準入目錄及優惠目錄的基礎上,對前海符合條件的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方面,“對在前海工作、符合前海規劃產業發展需要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取得的暫由深圳市政府按內地與境外個人所得稅負差額給予的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
這兩項稅收政策并用,實現了前海地區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方面與香港的接軌,營造一個與國際發達城市大體相仿的稅收環境。對于企業而言,前海是稅收“最惠地”,是投資者的“天堂”。
前海另一個誘人之處便是它憑借香港優勢,率先開展前海人民幣跨境業務。在前海注冊并在前海實際經營或投資的企業,可以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貸款期限、利率由雙方自主確定。這意味著,在前海注冊的企業可享受香港較低利率的人民幣貸款。
企業產業升級需要的政策、資本優勢,前海提供了這些優惠條件與環境;而且前海還可以提供很多公共服務平臺、投融資平臺,給企業很大空間,如股權交易所、文交所等在前海設立,將為企業融資提供諸多便利。
3月28日,中國公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有了綱領性文件。
據前海管理局局長張備表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將前海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前海將鼓勵和支持入區港資企業,加強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在項目對接、投資拓展、信息交流、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以及共同到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路演、互訪與交流合作,開拓國際市場。此外,前海出臺了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資金面向港企的專項扶持政策,即對香港中小企業在前海開展的服務業創新項目給予貸款貼息、財政資助等資金扶持,最高扶持額度可達200萬元。
國務院2014年12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要依托現有新區、園區,在廣東等省市特定區域設立自由貿易園區,以上海自貿試驗區試點內容為主體,結合地方特點,充實新的試點內容。
廣東自貿區將以制定創新為核心,深化與粵港澳合作,著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先行先試,擴大金融、商貿物流、航運等服務業開放,探索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模式、新路徑。
前海自貿區的獲批是深圳的又一項重大政策紅利,更多貿易活動和高端服務業將聚集到深圳前海,對推動深圳經濟改革盡快完成非常重要。更關鍵的是,自貿區意味著更優惠的政策、更大的開放度。
那自貿區的建立給前海和企業帶來怎樣的契機?按自貿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的措施,“允許設立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允許港澳服務提供者設立獨資人才中介機構”。這些人才中介機構在境外擁有大量資源,其入駐自貿區,意味著無論是企業主向海外招聘,還是外資企業在內地招聘,都便利不少。而且,新一輪高標準貿易和投資體系,遵循競爭的中性原則,各類投資者都是平等的,對誰都沒有特殊,市場會更開放。
前海新機遇:商務辦公需求旺盛
前海自貿區的建立并不是一個政策的通道,而是一個經濟發展平臺的創新探索,其重心在于產業。所以,自貿區以及周邊的商業地產會先迎來機會,比如物流基地建設、商務辦公需求等等。
截至2015年2月底,
深圳前海企業注冊數量已超2.3萬家,注冊總資金逾1.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港資背景企業有1171家,投資額占前海投資總額的18%。新注冊企業數量較2013年底增長5.64倍,總注冊資本增長4.27倍,港企增長7.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