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自貿區不可走同質化道路
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是中國面臨國際經濟游戲規則的改變挑戰所作出的戰略性措施。孫立堅認為,自貿區就是中國想要籌劃以中國利益為主導的新國際戰略舉措。但是上海自貿區的建設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廣東的自貿區和上海自貿區同質化發展,那么一定會帶來惡性競爭。

廣東自貿區的建設在吸納前人經驗和模式的基礎上,必須找到適應自己地域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孫立堅特別指出,廣東自貿區建設應該注意以下一些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改變現有的管理機制,特別是影響決策的效率問題;第二個是建立具備很好協調性的金融制度;第三個要具備地域特色,比如上海做人民幣離岸,廣東就要面向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第四個是希望廣東省委增加對自貿區的政策幫持。
輻射港澳地區并且促進粵港澳經濟融合是廣東自貿區建設的最大亮點。廣東自貿區在未來的建設道路中,必須依靠金融來幫助實體經濟做好新一輪轉型;并充分利用粵港澳合作優勢,在其中尋找到利益均衡點。
自貿區制度紅利帶來五大商機
孫立堅進一步分析,由于國際經濟發展處于全球價值鏈的模式之下,自貿區作為一種新常態必然會為區域乃至國家帶來巨大商機。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商機在于利用人才優勢創立創新平臺;第二商機在于貸款壁壘的破除為許多企業營造更公平的融資環境;第三商機在于制造業延伸有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第四商機在于服務業與制造業銜接提升財富轉換率;第五商機也就是最大商機,在于金融市場的做大與開放將完善健全中國的金融市場并制造大量的發展機遇。
孫立堅認為,深圳蛇口片區加入自貿區,是更強大的中國向世界釋放一個信號,說明我們的改革是連貫的,從蛇口開始再到蛇口,但這一次中國自貿區不是簡單尋找出口市場,而是搭建一個改革開放的大平臺,用開放倒逼改革,讓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他說,新的自貿區不能依賴政策洼地效應,而是要主動改革開放,承擔為新一輪改革開放開路的先鋒作用。深圳是高科技城市、創新城市,在小微金融和科技創新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前海蛇口自貿區應當充分發揮深圳的優勢,在自貿區試驗探索中走出一條新路。
日前,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招商證券聯合舉辦的2015復旦大學EMBA名師講堂在深圳舉辦。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智囊團成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結合其最新研究,以《中國自貿區建設與企業家的機遇》為題,為深圳企業家深度解析自貿區帶來的制度紅利。
管理思路顛覆性的變革
孫立堅開篇便點明了自貿區建設背后所揭示的中國國家戰略變化的三個方面,包括歷史時代機遇的變化、國際形勢及國際地位的變化、中國管理思路的變化。
孫立堅分析,中國經濟發展至今日之地步,正面臨來自五方面的發展壓力,這要求中國國家管理思路進行一次顛覆性的變革以應對時代的挑戰。第一個是中國產能過剩壓力,隨著經濟發展的國際化,中國面臨未來市場定位拓展的壓力;第二個是所謂的錢荒壓力,自貿區就是希望通過金融發力把這個問題解決掉;第三個壓力是外資市場壓力,中國的走出去戰略必然面臨外資市場的沖擊壓力;第四個是實體經濟可能空心化的壓力,稍有不慎,可能就會面臨當年日本的境遇,所以國家想通過上海自由自貿區尋找到市場發揮力量的這樣一個盈利模式;第五個壓力就是要結束這種高增長、粗放型的增長模式。
孫立堅還認為,中國當前要加大國內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吸引大量資金轉移到實體經濟中去。美國主導的TPP/TTIP欲重構國際貿易新格局以及國際貿易投資新標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適應國際貿易新形勢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