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深圳市前海管理局獲悉,截止2015年1月30日,前海入駐企業數已超過20000家,注冊資金達10億的企業209家。隨著前海納入廣東自貿區,政策體系不斷明確和完善,前海各領域得到快速發展。
前海高端企業加速集聚
據市標準院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去年12月底的數字統計,在所有
注冊前海公司和其他機構組織中,從業人員165983人,戶均約8人,小于全市組織機構的戶均約15人的規模;注冊資金9663.1億元,戶均投資為4913.8萬元,人均投資額約為582.2萬元,均遠高于全市組織機構的戶均約460萬元投資規模和30萬元的人均投資額。

從前海企業的規模結構來看,大中型企業所占比重較大。其中,注冊資金在5000萬元以上的有4357家,占前海全部企業的22.2%,顯著高于全市大型企業的占比(1.5%);注冊資本在10億元及以上的210家,5億元及以上的398家。此外,前海注冊資金在500萬元以下的小型企業僅有1451家,所占比重為7.4%,也顯著低于全市小型企業的占比(88%)。
隨著政策體系不斷明確和完善,前海在金融、物流、科技、信息和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得到快速發展,一大批具有行業代表性的龍頭企業,如微眾銀行、港鐵集團、神舟數碼、比亞迪、大疆科技、力寶集團等紛紛入駐,高端集聚效應十分明顯。
“數據表明,入駐前海的機構具有明顯的資金密集型特點,同時由于產業準入的限制也顯得具有相當的產業高端性。”市標準院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主任王志勇表示。
另據介紹,從前海各經濟類型企業的數量分布看,有限責任公司數量最多,有16978家,占前海企業數量的86.44%,其次為私營合伙企業1577家。此外,在前海的各類組織機構中,非經營類機構數量較少,只有20多家機關和事業等單位。其中,企業法人共18303家,注冊資金為9532.4億元,職工人數為155539人;企業非法人為1338家,注冊資金為130.3億元,職工人數為9843人。
另一大亮點來自于區內港資企業數量。
隨著深港合作進一步深化,去年下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港人港企將目光投向了深圳前海,平均每月超過80家選擇入駐。截至1月26日,前海港資背景企業已由2013年年初的45家增至1081家,完成了2014年引進千家港企入駐的目標。
港企數量迅速增長的原因,畢馬威中國華南區首席合伙人龔永德表示,這建立在前海開發建設逐漸加快、多項惠港政策疊加并不斷落地的基礎上。同時,機制體制不斷創新、招商力度加大、營商環境國際化等因素,也吸引港企港人向前海聚攏。
香港灣仔中西區工商聯合會主席李鋈發首次考察前海后,就對這里的投資環境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很快在前海注冊了比富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他告訴記者,有意向在前海設立分公司,原因在于前海靠近香港,具有相當大的地緣優勢,同時前海的稅收優惠政策已接近香港水平。
去年以來,前海管理局在香港共舉辦招商推介會56場,累計接待港資企業4039批次、接待港人9573人次。據香港知名人士、前海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表示,推介會幾乎是場場爆滿,這也表明港人港企對前海的興趣度、認知度、接受度都在提升。
盡管港企數量占前海全部企業數量的比例依舊不高,僅為3.15%,離深港合作的總體要求、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前海入區港資企業體量較大,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的港企占總數的40%以上,平均注冊資本9650萬元,比區內企業平均注冊資本高62%,為前海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助力。
此外,據市標準院組織機構代碼機構統計,入駐前海的港澳臺企業中,租賃與商務服務業占35.1%,金融業占29.3%,批發和零售業占10.7%,科研與技術服務業占9.4%,信息服務業占7.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4.1%。
王志勇告訴記者,這表明入駐前海的港澳臺企業的產業結構呈現多元化,以專業服務、金融、科技和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香港主導產業為主,為前海帶來了金融服務、現代服務、信息資訊、國際貿易、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打造產業集聚新高地
1月15日,深圳金融資產及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深商所”)正式開業,不僅意味著國內首單跨境非標資產收益權互換項目“前海一號”在前海落地,也意味著深圳啟動運營的新型金融要素交易平臺增至20家,其中15家都注冊在前海,大大增強金融輻射服務能力。
據了解,除了金融業外,《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產業準入目錄》涵蓋了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專業服務業、公共服務業共六大領域112個產業條目。 隨著入駐前海的企業數量呈井噴勢態,入駐企業的行業分布呈現出更加廣泛性和專業性。各類產業、項目,各種形式的新型業態都加速在前海搶灘布局,初步以創新金融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為前海未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打下基礎。
據前海合作區組織機構登記數據的統計分析:從前海企業的經濟行業分布來看,主要集中于租賃與商務服務業(53.72%)、批發和零售業(13.28%)、金融業(10.1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8.26%)、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5.34%)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3.64%)等第三產業(97.45%)。
在注冊資金和職工人數方面,雖然各行業表現出自身的一些特色,但總體與上述的企業數量分布較為一致。這些企業的行業分布與前海管理局著意引導的《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產業準入目錄》也較為接近,說明前海管理局在企業的行業準入方面較好地貫徹了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產業定位要求。
“從前海企業的經濟行業、規模分布等來看,前海已呈現出一定的現代商務服務、創新金融、科技和信息、現代物流等多元化產業集群,并主要致力于打造高端現代服務業。”市標準院商事登記與代碼應用研究所副所長譚麗說。
在分析了前海的相關數據后,譚麗表示,從企業的生態來看,前海的絕大部分企業都是近兩年成立的,并且目前地址都掛靠在深圳市前海商務秘書有限公司,這也說明前海的配套基礎建設尚未跟上,尚需大力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入駐企業急劇攀升也“倒逼”政府提升服務。今年,在蛇口前海自貿區利好消息放出后,前海企業注冊量又隨之攀升,部分企業負責人則向記者反映,目前網上預約辦理注冊放號的排隊時間較久,也有外資企業表示申請超過兩個月依然拿不到執照,希望政府部門能夠進一步增加審批效率。